明朝那些事-皇太极

Table of Contents

◆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女真人比较实在,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别提了,年龄小不说,老头还不待见,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而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比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但是代善也有问题——生活作风,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努尔哈赤的后妃。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于是,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闹腾。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的死讯后,他派出了代表团。这就闹腾大了。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儿不是政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强盗团伙谈判呢?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儿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然而,皇太极忍了。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鲜军的表现相当稳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经打,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再过一个月,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朝鲜失陷,明朝是不高兴的,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里比较困难,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第324章 皇太极(2)

◆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然后表示,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作出反应,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张开怀抱等你。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皇太极认为,当双方骑兵交战时,城头的大炮是无法发射的,因为那样可能误伤自己的军队。袁崇焕也知道这一点,但他认为,大炮是可以发射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双方骑兵展开厮杀时,用大炮轰后金的后继部队。换句话说,就是引诱皇太极的骑兵进攻,等上钩的人差不多了,就用大炮攻击他们的后队,截断增援,始终保持人多打人少。在大炮的轰鸣声中,满桂率领骑兵,向蜂拥前来的后金军发动了冲锋。一直以来,在后金军的眼里,明军骑兵很好欺负,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很明显,眼前的这帮对手也是如此。但自第一次交锋开始时起,自信就变成了绝望。首先,这帮人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铁制大棒,抡起来呼呼作响,撞上就皮开肉绽,更可怕的是,这种大棒还能发射火器,打着打着冷不丁就开枪,实在太过缺德。而且这帮人的精神状态明显不正常,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点儿不害怕,且战斗力极强,见人就往死里打,身中数箭数刀,依然死战不退。在这群恐怖的对手面前,战无不胜的后金军终于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历——崩溃。当后金军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满桂知道,胜利的时刻到了。关宁铁骑是一群不太正常的人,他们和以往的明军骑兵不同,不但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期训练,且装备先进武器三眼火铳(既当枪打,又当棒使),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根据袁崇焕的原则“以辽人守辽土”,关宁铁骑的主要成员都是辽东人,因为根据以往长期实践,外地人到辽东打仗,一般都没什么积极性,爱打不打,反正丢了就丢了,正好回老家。而对于关宁铁骑来说,他们已经无家可归,这里就是他们唯一的家。但最终决定他们拼命精神的,是袁崇焕的第二条原则:“以辽土养辽人。”和当年的李成梁一样,袁崇焕很明白,要人卖命,就要给人好处,在这一点上,他毫不含糊,只要打仗就给军饷,此外还分地,打回来的地都能分,反正是抢来的,也没谁去管,爱怎么分怎么分,更有甚者,据说每次打仗,抢回来的战利品,他都敢分,没给朝廷报账。这么一算就明白了,拼死打仗,往光明了说,是保卫家园,保卫大明江山,往黑了说,打仗有工资拿,有土地分,还能分战利品。国仇家恨外加工资外快,要不拼命,实在没有天理。因此每次打仗的时候,关宁铁骑都格外激动,所谓保家卫国,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为踩在脚底下的那块土,没准儿就是他自己的家和地(地契为证)。所以这场战斗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关宁铁骑如同疯子一般冲入后金骑兵队,大砍大杀,时不时还射两枪,威慑力极大,后金军损失惨重,只能收缩等待后续部队。而与此同时,城头的大炮开始怒吼,伴随着后金军后队的惨叫声,宣告着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攻击已经失败。

◆ 自五月十三日进攻开始,就一直待在城里不露头的赵率教终于出现了,他没有出来喊话,而是带着一群人,冲进了锦州城边的后金大营,一阵乱砍乱杀之后,又冲了出来,回到了城中。这招实在太狠,城下的后金军做梦都想不到,城里这帮人竟然还敢冲出来,以至于人家砍完、杀完、跑完了,看着眼前的尸体,还以为是在做梦。当赵率教看见城下的后金军绕开锦州,前往宁远那一刻起,他就知道,战役的结局已经注定。宁远的骑兵和大炮,将彻底打碎皇太极的梦想,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对城下的这些留守人员,是可以趁机打几下的,当然,要等他们的主力走远点儿。这次进攻导致后金军伤亡近五百人,更重要的是,它让皇太极认识到,锦州不是安全的后方,那个死不出头的赵率教可能随时出头,将自己置于死地。

◆ 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军,算是彻底撤了。第二天,他率军路过大凌河城,此处空无一人,于是皇太极下令——拆了。泄愤需要,可以理解。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极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焕向朝廷报捷:“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天启皇帝回应:“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整个朝廷,包括魏忠贤在内,都很高兴。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

◆ 皇太极和他老爹不同,从某种角度讲,努尔哈赤相当之野蛮,打仗,占了地方就杀,不杀的拉回来做奴隶,给贵族当畜生使。在后金当官的汉人,只能埋头干活,不能骑马,不能养牲口,活着还好,要是死了,老婆就得没收,送到贵族家当奴隶。相比而言,皇太极很文明,他尊重汉族习惯,不乱杀人,讲信用,特别是对汉族前来投奔的官员,那是相当的客气,还经常赏赐财物。总而言之,他很温和。温和文明的皇太极,是一个比野蛮挥刀的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

◆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在皇太极的政策指引下,后金领地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发展稳固,而某些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人,也开始跑去讨生活,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范文程。每次说到这个人,我都要呸一口,呸。呸完了,接着说。说起汉奸,全国人民就会马上想起吴三桂,但客观地讲,吴三桂当汉奸还算情况所迫,范文程就不同了,他是自动前去投奔,出卖自己同胞的,属于汉奸的最原始、最无耻形态。他原本是个举人(另说是秀才),因为在大明混得不好,就投了皇太极,在此后几十年的汉奸生涯中,他起了极坏的作用,讽刺的是,据说他还有个光荣的嫡系祖先——范仲淹。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代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全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

第347章 投降?(1)

◆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但皇太极压根儿不答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怕了,且越想越怕,连夜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皇太极倒也干脆,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尽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打了个把月,回信了。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吃人。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没办法,只能吃人了。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火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忍。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地思考,祖大寿作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反对——何可纲。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词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第三天,也没有炮声。就在他极度怀疑之际,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两天,没信。又两天,还没信。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被人涮了。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但是何可纲反对。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的面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第二,杀了他。只能这样。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儿还能合作。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儿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Date: 2024-10-28 一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