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坑老吗

Table of Contents

16年技能一朝丧

一对夫妻生活在二线城市,女的刚好50岁,临近退休,男的是个会计。两口子有一个独生子,前两年毕业于广东一所名校的金融系。夫妻俩省吃俭用了一辈子,鸡娃的过程和千千万万家长没什么两样。补课费也投了不老少,勒紧裤腰带,拼命花钱,一路初中高中熬过来,总算结果还不错,儿子也还算争气,考进了不错的大学。

俩口子也没想儿子回报什么,还主动拿出积蓄,付了首付,给儿子买了一套房,预备着他结婚用的。房贷也是两口子还,他们反正有医保,将来也有退休金,养老是不愁的。

至此,这对夫妻以为自己这辈子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只等儿子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对象,就可以含饴弄孙,嗨皮地加入广场舞大军了。

万万没想到,儿子大学毕业,才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那就考公吧

儿子先是参加银行系统招考,被刷。他抱怨说银行出题太变态了,必须得参加培训班才有可能考上。培训费用3个月2万,这钱父母得掏吧!99个头都磕了,也不差这一哆嗦。初高中那么多补习费都交了,这能不交吗?

3个月过去了,儿子还是没通过银行笔试。他还振振有词,考试有内幕,他也没办法。

回家歇了小半年,投简历也没回音。儿子又开始将这一切都怪罪于疫情,说:现在就业那么困难,我还是去考个公务员算了。

爹妈虽然可惜儿子的专业,但是想想公务员确实更稳定一些,反正房子也有了,有个工作就可以了,不图他赚大钱,就同意了。

儿子公务员学习资料买了一大堆,分数却低得可怜。接着,他又先后报了考研,考教师资格证,还动过脑筋想要出国。钱花了不少,结果一个都没成。

不仅如此,他消费水平还很高,在家点外卖就没有下过50块的。出门逛街看中一双1000块钱鞋,说要买就要买,还振振有词:穿着体面一点,面试也容易成功。

反正儿子总有理由。

还是啃老吧

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儿子却一事无成,爹妈急了。虽然他们都是普通打工人,没什么人脉,也只好厚着脸皮到处求人,终于给儿子找了一份银行柜员的工作。刚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儿子就干了三天,回来说这个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太琐碎了,就又不去了。

爹妈这段时间简直心力交瘁,比娃上学的时候还焦虑。那时候虽然也焦虑,但好歹有希望。现在简直是绝望。他们的要求已经放到了最低,哪怕儿子去送外卖也肯的,只要他能自食其力就行。但儿子就是无动于衷。

父母甚至下过狠心把儿子赶出家门半年,最后儿子还是灰溜溜地回来了。

妈妈50岁了,本来已经办好退休了,又和单位续签了返聘合同。爸爸又像年轻时候那样接起了私活,多打一份工也好。

还是躺平吧

这真的很心酸了。我们总是很容易把孩子不成器归咎于原生家庭,是家长管太严,还是单亲家庭缺爱,又或者是妈妈全职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榜样。

但也许可能,孩子就是自己想要躺平的。

这对父母和千千万普通家长没有区别,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奉献了一切。供儿子读书,掏钱给儿子补课,给儿子准备婚房,可以预见,将来儿子有了家庭,他们也会继续补贴孙子的。

他们对孩子的要求甚至不高,也没要儿子年薪百万,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

中国人过日子就是过孩子,普通老百姓谁不是耗尽半生心血,拼尽全力把娃往高处托,谁能想到,到头来娃过得还不如自己呢?

如果一定要说他们有什么错,那就是这对爹妈,把考上大学当成了儿子的人生目标,可能从小也没少灌输这方面的思想,于是儿子也就理所当然这么认为了。

从他大学毕业后,就没认真努力地干过什么事了。比起他的父母,这个儿子的心态可能更加接近于“退休”的状态。好像一辆已经跑过几十万公里的老爷车,再怎么踩油门都没什么劲儿。

毛毛虫

他在跨出校门接触社会这一步上就输了,内心一直没有积攒出足够的力量去迎接新的挑战。一只毛毛虫,在破茧的时候就失败了,便成不了美丽而自由的蝴蝶了。

这一点是值得所有父母引以为戒的。考上大学只能是中期目标,不能是终极目标。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万万不能流露出来。

另外,父母为孩子奉献,本身没啥错。但是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一切都是他的。“朕的江山将来都是你的”,这种思想很危险。凡是这么教儿子的皇帝,最后都不得不把太子给干掉了。

“将来”到底是多久?存款还有个期限呢,儿子天天盘算着老爹的一切啥时候能到手,还会自己去开疆拓土吗?

这儿子还有一个毛病,或许是成长过程中染上的,因为和成绩无关,就被父母忽视了。他特别会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一切失败都是外因,和我本人无关。”

这种思想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小的时候考试砸了,他会说身体不舒服;破坏课堂纪律,他会说是别人先找他说话;和小伙伴打架,那一定是别人先动的手……

父母看自家宝贝,一定是这好那好全都好,有错都是别人的错,环境的错,别人带坏了自家娃。久而久之,娃也学会了这一套,长大后拿来对付父母,这滋味可太酸爽了。

投资自己

最后再说一个消费陷阱。近年来有个词非常流行,叫“投资自己”,或者“投资孩子”。人们总以为投资到自己人身上是不会亏本的。所以父母铆足劲花钱给孩子补课,年轻人也各种考证。

不能说这个思路错了,但很多时候这是商家给消费者灌的糖水。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就是认为人多学一点总不会错。然而真正的投资,是要有回报的。很多东西学了不一定能学会,学会也不一定有用,还给了人们一种虚假的满足感:我花了钱,我尽力了。

不是有句话叫“买了等于看过,报过等于学过”吗?父母在给孩子补课的时候一直抱着这种想法,也可能让孩子误认为只要打着“投资自己”的旗号,就可以随意消费,不求结果,不计得失……于是考研,考公,考教师资格证,就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避风港。

资源

Date: 2022-08-15 Mon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