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Table of Contents

朱元璋大事年表

元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 1 九月丁丑,元璋生。

元顺帝至元年六年(1335— 1340) 8—13元顺帝三年开始,弥勒教先后起义被镇压。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 14 山东、湖广、燕南平民为盗,多至三百余处。

至正四年(1344) 春:淮北大旱,继以瘟疫,元璋父母兄次兄相继病死。秋九月,元璋入皇觉寺为沙弥。一月后,云游淮西颖州一带。至正五年-七年(1345— 1347) 18岁—20岁,游方淮西未归。至正八年(1348) 21岁年底,回皇觉寺。至正九年-十一年(1349— 1351) 22— 24 皇觉寺静待。

至正十二年(1352) 25 闰三月,投郭子兴部下为兵。

至正十三年(1353— ) 26 南略定远,·159·下滁州。

至正十四年(1354) 27 屯军滁州。至正十五年宋小明王龙凤元年(1355) 28 正月,克和州,奉郭子兴命总诸将。

  • 四月,常遇春来归。
  • 五月,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降,元璋下采石取太平。小明王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元璋为左右副元帅。
  • 九月,郭张二帅攻集庆,皆死之。朱元璋尽有郭部。

至正十六年龙凤二年(1356) 29 二月,攻取集庆,改名应天府,又遣徐达攻取镇江。六月,元璋部将邓愈克广德。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至正十七年龙凤三年(1357) 30 占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地。

至正十八年龙凤四年(1358) 31 二月,以康茂才为营田使,实施屯田。十二月,自将攻婺州,改为宁越府。

至正十九年龙凤五年(1359) 32 克诸暨、衢州、处州等地,命宁越府立郡学。小明王升朱·160·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廿年龙凤六年(1360)33 陈友谅攻应天,朱元璋大败之,遂复太平。徐寿辉旧将以袁州降于元璋。

至正廿一年龙凤七年(1361)34 元璋击陈友谅于江州,友谅败走武昌。遂分兵取南康、建昌、饶州、蕲州、黄州、广济等处,继下抚州。小明王封元璋为吴国公。

至正廿二年龙凤八年(1362)35 元璋受友谅部将胡廷瑞之降,得龙兴,改为洪都府。瑞州、吉安、临江相继下。

至正廿三年龙凤九年(1363) 36 元璋因张士诚将吕士珍攻安丰,亲率军往救。陈友谅大举攻洪都,围八月十五日未下。元璋撤军回援,与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友谅中流夭而死,其子陈理奔回武昌,元璋亲往围之。

至正廿四年龙凤十年(1364)37 自立为吴王,建百官。受陈理降,汉亡。

至正廿五年龙凤十一年(1365)38 以徐达为大将军,进攻江北、淮东张士诚之地,先取泰州高邮。 至正廿六年龙凤十二年(1366)39 徐达等下淮安濠州宿州徐州等地,浙东悉归元璋。

五月,令徐达常遇春攻张士诚,连下湖州、杭州,进围平江。十二月遣廖永忠迎小明王于滁州,中途沉之于江,宋亡。

至正廿七年(1367)40 徐达等克平江,执张士诚,吴亡。元璋命汤和等攻方国珍,方降。又以徐达为征虏将军,北伐中原。命胡廷瑞等取福建,杨□取广西。徐达等下山东诸郡。

元顺帝至正廿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41 正月,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立世子标为太子,妃马氏为皇后。汤和克延平,执陈友定,福建平。命汤和等师取广东,广州守将何真降。杨□等下宝庆、全州、靖江等地。徐达下汴梁。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十一月,徐达取大都,改为北平府。保定、真定、怀庆、泽州、潞州相继下。

洪武二年(1369)42 奉元、凤翔、临兆相继下,李思齐降。常遇春克开平,元帝奔和林。常遇春卒于军。元军攻大同,李文忠败之。徐达下庆阳。元璋定内侍官制,编《祖训录》,定诸王封建之制。

洪武三年 1370 43 命徐达李文忠等分道北征。李文忠获顺帝孙以归,元嗣君北遁。元璋分封诸王,赐爵功臣。

洪武四年(1371)44 命汤和廖永忠率舟·162·师由东路入川,傅友德率步骑由秦陇取蜀。傅军连下阶州、文州、隆州、绵州。廖永忠克夔州,明升出降,夏亡。元平章刘益以辽东降。

洪武五年(1372)45 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李文忠趋应昌,冯胜取甘肃,征扩廓贴木儿。徐达为扩廓所败。命邓愈征土蕃。诏以农桑,学校课有司。

洪武六年(1373)46 颁《昭鉴录》, 训诫诸王。 扩廓犯大同,徐达遣将败之。 颁定《大明律》。

洪武七年(1374)47 李文忠蓝玉大败元兵。遣元顺帝孙北归。

洪武八年(1375)48 诏天下立社学。

洪武十年(1377)50 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邓愈、沐英讨吐藩,大破之。命大小政事先启太子裁决。

洪武十三年(1380)53 左丞相胡惟庸以擅权诛,坐其党,死者甚众。废中书省及丞相等官,提高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燕王棣到封国北平就王。安置宋濂于茂州,死于道。

洪武十四年(1381)54 命傅友德、沐英、蓝玉征云南。傅友德败元兵于白石江,遂下曲靖,元梁王自杀,云南平。

洪武十五年(1382)55 蓝玉沐英克大理,分兵攻鹤庆、丽江、金卤俱下。马皇后卒。置殿阁大学士。空印案发,株连死者数万。

洪武十六年(1383)56 召征南师回京,沐英留守云南。

洪武十七年(1384)57 曹国公李文忠被毒死。禁内官预政,敕戒诸司不得与内官公文往来。

洪武十八年(1385)58 魏国公徐达中毒死。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被诛,死者数万。

洪武二十年(1387)60 冯胜傅友德蓝玉同征纳哈出。冯率师出松亭关,下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纳哈出降,东北平。

洪武廿三年(1390)63 晋王棢、燕王棣帅师征元,颖国公傅友德等皆从其节制。齐王帅师从征,燕王师次迤都,元丞相咬柱等降。韩国公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发,坐诛,牵连死者甚众。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洪武廿四年(1391)64 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八月皇太子巡抚陕西,十一月还京师。

洪武廿五年(1392)65 皇太子标死,立长孙允炆为皇太孙。沐英卒于云南。子沐春袭封西平侯,镇云南。

洪武廿六年(1393)66 凉国公蓝玉被杀,功臣死者甚众。冯胜傅友德备边北平。其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诏二王军务大者始以闻。

洪武廿七年(1394)67 颖国公傅友德坐诛。

洪武廿八年(1395)69 谕群臣兹后不得法外用刑;嗣居不许置丞相;皇亲唯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不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八月,秦王樉死。颁皇明祖训条章,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

洪武卅一年(1398)71 二月晋王棢死。闰五月,元璋卒,终年七十一岁。太孙允炆继位,是即惠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横扫千军如卷席。蒙古铁骑叱咤风云,威震宇内;大元帝国,地跨欧亚,何等风光!然而,以落后幼稚的蛮荒文化统治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几十万人的蒙古部族役使几千万人的华夏民族,谈何容易!仅仅过了50年,从元顺帝开始,大元王朝就已两眼昏花,老态龙钟起来:各种社会矛盾普遍激化,官僚政府腐败透顶,社会经济全面崩溃;民生凋弊,水深火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至正十一年,终于爆发大规模的红巾起义。——帝国大厦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雨飘摇。

元朝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吏治而非官治。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有一首当时在江南江北广泛传唱的散曲真实地再现了元末统治者乱政虐民的黑暗现实,愤怒地唱出了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心声!正宫·醉太平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是残酷,反抗也就愈是激烈。就愈是激烈。至正十一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起义。从此敲响了埋葬大元王朝的丧钟。多少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天下大乱,几多英雄并起; 大浪淘沙,多少豪杰沉浮。最后朱元璋以“淮右布衣 ”,扫灭群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而终成万世不朽之基业——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大明王朝。

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唯一的一位从农民出身,而真正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并坐稳江山,传之子孙的伟大人物。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兴宗,小名重八。先祖世居沛县,后迁句容。父亲朱世珍,又名朱四六,是个老实本分人,辛苦忙碌一辈子,为了寻求一方乐土,为了给儿孙们挣得一份家业,搬了一辈子家。初居灵壁县,遂迁虹县;到50岁时又迁到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凤阳县境),住了10年再迁西乡孤庄村。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对朱家来说应该永远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如历史上许多伟人一样,朱元璋的出生也被戴上了神秘奇异的光环。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有余香。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 辄奔救,至则无有”。不但生之奇异,长相更奇异,在常人看来也许并不敢恭维, 在《明史》 却是这样说的:朱元璋“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 人莫能测”。所谓“姿貌雄杰”是乃躯干魁伟,方面黑黑,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多,高颧骨,大鼻子,大耳朵;所谓“奇骨贯顶”是指脑盖上高高隆起一块怪骨,宛如一座小山丘,加上粗黑的眉毛,大而发亮的眼睛,倒着实透着几分威严与沉着。赶上朱元璋生年属龙,故民间总有“真龙天子”之说。

朱元璋十七岁,左右走投无路,投身皇觉寺高彬方丈门下当起和尚。元朝的寺庙受到政府保护,享有特权。有些田产,收点田租,加上给村里人念经消灾做佛事 超度亡灵挣点小钱,虽然大鱼大肉吃不上,但总比干粗工苦活的过得安逸。

原来当和尚也是一门职业。

寺院里有的是有钱人布舍的田地,挖地垦荒扫地施肥也都需要劳力,多一个徒弟强过雇个民工,得力又省事。朱元璋正当年轻,有的是力气正好派上用场,高彬法师便乐得做了这个人情。

皇觉寺是靠租米过日子的。这一年灾情实在太大,田地干枯,师父师叔成天和佃户吵架,恫吓着要送官,可还是收不到租。几百年的古寺第一次闹起饥荒,师伯师叔师兄们先后出门云游。不到10天,除了师父一家子,全都各奔前程了。朱元璋才入寺50天,最末一个被打发。没奈何,虽然做不得佛事念不得佛经,也只有学着师伯师叔师兄们的样子,一箬帽一木鱼一瓦钵背加一个拳头大的包袱,拜谢师父硬着头皮背井离乡四方云游去了。

“游方”是佛门中言,实际上用尘世之语就是“叫化”——见大户人家伸手要钱要米要饭吃,也叫化缘。

至正八年,朱元璋结束了4年的云游生活,在这年年底回到了家乡皇觉寺。时年21岁。

前后不到两个月功夫,东西两系红军,东边从淮水流域,西边到汉水流域,像腰斩似地将大元帝国拦腰切成两段。从此南北隔绝,北边顾不到南边,南边的粮食也不能接济北边,死是死定了,只等着咽气。人们也许要问:堂堂元军都干吗去了?自从平宋以后,太平了多年,军队早就忘记打仗了。驻扎在内地繁华都市日子久了,生活整个儿腐化了,也不愿意打仗。军官大都是世袭的公子哥儿们,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贪污军饷虐待士兵劫掠百姓无恶不作,当年祖先们横行天下叱咤风云的锐气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比老百姓更惜命更胆小更怕事。红军到处所向披靡,元军则望风而逃。西系红军起事后即在蕲水建都,国号天完, 徐寿辉作了皇帝,年号治平, 拜邹普胜作太师。

至正十二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张天佑等人起兵攻占濠州。郭是定远豪杰,原居曹州,因娶了有钱人家的瞎女儿而承继了一份丰厚的家产;生性慷慨,广交豪侠名士,经常焚香拜会,图谋大事。二月二十七日郭子兴带了数千人趁黑潜入濠州,半夜里一声号炮,闯入州衙,杀了州官,夺了州县。

朱元璋时年25岁,从21岁游方回到皇觉寺,又是整整4年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他不可能 不知道。他相信彭和尚的话:鞑子一定得赶走,汉人 南人一定要翻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天下大乱,时势造就英雄。机会难得,一定要抓住;事关重大,还得仔细计较,拣便宜省事、有好处有前途的路走。投官军呢?犯不着,官军的纪律他知道得太多,去了是自寻死路。再则鞑子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提起来谁不切齿痛恨。男子汉纵然不能做什么大好事,也万万不能丧心病狂到认贼作父,残害自己的姊妹兄弟!投红军呢?听说濠州起事的杜遵道部有五个元帅,一字并肩,没有头脑,谁也不服谁,谁也支使不了谁,闹得乱哄哄的不成体统。恐怕没有大出息,成不了气候。

朱元璋不爱说话。但“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他往往点石成金,一语中的。有了游方归来在皇觉寺四年的刻苦学习,文字上也有了很大长进,军中大小文墨之事总找他来办理。几个月后,朱元璋在军中竟有了好大的名气。连郭元帅也渐渐视作心腹,经常与他讨教一些主意,最后竟是言听计从起来。郭元帅的二夫人张氏抚养了一个孤女,原是子兴的好友马公临死时托咐的,这时已经成年,甚是贤德。子兴爱重元璋,张氏也听说元璋才能出众,想夫君身边有个知心体己肯卖命靠得住的人帮衬总是好的。两下里一合计决定将元璋招赘入婿,询了生辰八字择定良辰吉日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地替小俩口办了婚事,元璋从此又多了一重身份——乘龙快婿,人人敬重。身份地位变了,原来名字“重八”“兴宗” 的似乎显得俗气了些,这时才正式定了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原来郭子兴这一派奉杜遵道令,同时5个元帅,各自为政互不节制。有4个元帅与孙德崖是铁党,又都是些粗人,说话做事没板眼,日子久了,郭子兴就有些看不上,两下里面和心不和,猜忌越深防范越严甚至视军中大事如儿戏,各各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占领濠州大半年了,竟未越雷池半步。子兴不觉心灰意冷,日见消沉竟至于军中大事不闻不问,任其胡作非为。

正在濠州城内内讧热火朝天时,元相脱脱趁连下徐州、汝宁之威,分派御史大夫贾鲁杀奔濠州而来。大敌当前,红军头领们不得不捐弃前嫌同心戮力坚守城池抵御元军。由于朱元璋的干练豁达,同为各方所重,守城重任由其统一指挥。元璋不敢怠慢夜以继日地巡防督导,将士们同心协力拚死固守,亦赖城坚池固粮食丰足,从这年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元军整整围攻了5个月,也未撼动分毫。这时贾鲁病死,元军久围疲惫,了无斗志只好解围他去,濠州遂以保全。然而红军还是损折了不少人马,吃了大亏。彭大赵均用兴高采烈,有些忘乎所以,自封为鲁淮王和永义王。做不了皇帝,当当王爷,也不快哉!郭子兴和孙德崖等5人仍为元帅。时在至正十三年春天,朱元璋26岁。经过濠州之围,朱元璋看透了他 们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成不了气候。打定主意:走自己的路,带自己的兵,做自己的事。战事结束,濠州民生凋敝。朱元璋想尽办法弄到一些盐到怀远换了几十石粮食献给子兴,然后请准假回到老家钟离县招兵买马去了。

朱元璋寻思彭赵等人张横暴虐,军纪败坏,不足共事;子兴势单力孤,难作主张,不可久持;不如单枪匹马另谋出路。“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人南略定远”。 先使巧计招降了张家堡驴牌寨的三千民兵;然后以此为基础,向东突袭元将老张,收降其民兵男女七万口,又挑选得两万精壮之士,浩浩荡荡,“赤帜蔽野而盈冈”。从此有了自己的军事资本,并开始与天下英雄一较高低。

在进军滁州的路上,定远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与语大悦 ”,相见恨晚。李学识渊博,深谋远虑,料事如神,元璋得天下,善长功不可没。朱元璋问以天下太平之事,李善长劝其学习汉高祖:沛县贫民出身,胸怀博大,知人善任,仁德宽厚,五年而得天下。濠州与沛相去不远。元朝政治已污七八糟,土崩瓦解就在眼前,抓住机会,苦心经营,不愁大事不成。朱元璋大以为是,从此刻意学习模仿这位同乡,从说话办事带兵打仗到政治权谋都与汉高祖有几分相似。朱元璋任用李善长为掌书记,依靠他出谋划策,上传下达,勾通将士意见,选贤用能,使上下一意,倾心尽力地去谋就功业。

朱元璋将 侄儿和外甥都收作养子,同时收养的还有定远孤儿沐英,后来又陆续收养了二十多个养子。俗话说“打仗还需父子兵 ”,朱元璋大量收抚孤儿义子,自有其用意:军事险要之地常以义子为心腹协同将官固守,并行牵制监视在外将官之利。有时难免与守卫将官发生矛盾,朱元璋不得不亲自出面调和。如至正十八年,胡大海李文忠占领严州后,两人意见不和,元璋亲自批示帐前都指挥使司首领郭彦仁说合二人 :“保指挥我之亲男,胡大海我之心腹,前者曾闻二人不合。且指挥使我亲身也,胡院判即我心腹也,身包其心,心得其安;心若有定,身自然而定。你必于我男处丁宁说知,将胡院判以真心待之,节制以守之,使我之所固易成,只此 。”

正十四年十一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分兵围攻六合”。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人,和弟士义士德士信一家子都靠运官盐过活,大碗酒大碗肉结识了不少英雄豪杰,于至正十三年五月带领兄弟和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18壮士举义起事,杀了邱义和仇家大户,一把火烧了房子,招兵买马,攻下泰州高邮,占了36个盐场,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年号为天□。六合告急,主将亲自向郭子兴求救。六合在滁州东面,万一失守,唇亡齿寒,不得不救。但子兴与之有仇,不肯发兵,元璋费尽口舌,子兴才勉强依允。然元兵势大,号称百万,无人敢去,元璋只好自讨令箭统兵出救。

元军全力攻取高邮,眼看城池不保,张士诚急得团团转,准备城破时突围下海。那知元顺帝一旨诏书救了大命!圣旨宣谕 :“脱脱往年征徐州,仅复一城,不久复失。这次统率大军,劳师费财,征战三月,了无寸功。着削去兵权,安置淮安路,弟御史大夫也先贴木儿安置宁夏路。如敢抗旨不遵,即时处死 。”全军听后无不忿恨恸哭,树倒猢孙散,有的竟投红军去了。张士诚趁机出击,不但转危为安,而且从此江山稳固,再也不能动摇了。并从此成了朱元璋抵抗元兵的稳固的东面屏障。如果失去这道屏障,朱元璋不可能有那么好的修养生息的机会,实乃天意。脱脱被贬,在押送西行的路上,被鸩死于吐蕃境地。此元朝唯一一位有作为有威名的大将一死,元朝覆灭的命运也就彻底决定了。

元至正十五年二月,红军统帅刘福通派人在砀山夹河访得韩林儿,并将他接到亳州,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为宋,年号龙凤。拆运鹿邑太清宫的上好木材,建立宫殿。小明王遵母杨氏为皇太后,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军旗上写着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遵道得宠擅权,福通不服,暗地里埋伏甲士,把他杀了,自封为丞相,不久又改为太保。从此以后东系红军军政大权全掌握在他一人手中。不久,郭子兴因深恨孙德崖,为着交换元璋又受了惊吓,忧闷成疾,竟致一病不起,三月间不治而死,一家人将其归葬滁州。军中不可一日无帅,大家公推子兴妇弟张天豪到亳都的小明王朝廷面议,并带回杜遵道的委任状:委任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豪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军中文告都用龙凤年号。朱元璋愤然不受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 。”“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依地位而言,郭天叙是统帅,朱元璋仅排第三位。但由于郭无军事经验;张乃一介武夫,遇事没有决断;而朱不但有头脑会笼络人,且有大批勇猛善战死心踏地的贴身伙伴如徐达汤和等一批将领,有他自己系统的军队,郭军中由他亲自招降、训练、指挥的占了很大份量,更加上他有如李善长冯国用等舞文弄墨的好谋士善为筹谋,自然成了事实上能作主能办事能号令的主帅。

朱元璋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并善于任用能人,为百姓所称道。英雄壮士纷纷投效。虹县人邓愈,16岁就随父兄举兵,父母阵亡后,他就统率部队冲锋陷阵,常打胜仗,是个将材。怀远人常遇春,臂力过人,勇冠三军,性情刚直,又有智谋,作了些时强盗,看看没有出息,决心自找出路。两人同来投奔,邓愈有队伍,做了管军总兵官,常遇春作了前锋。这二人为朱元璋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从和州渡江攻下太平是巢湖水军的功劳,朱元璋在船上为其摆洒庆功,趁机把李扒头(巢湖水军头领)灌醉,捆住手脚丢到江里喂鱼去了。双刀赵不服(巢湖水军二把手),逃归徐寿辉。巢湖水军失了核心,只得投降,朱元璋从此有了自己的水军。攻下太平后,又有当地地主儒士李习陶安来投。元璋问“以何道教之”?安亦劝元璋力戒剽掠,东取集庆,可成霸业。与当年冯国用投效元璋时所谋略同。元璋深以为然,留作帅府令史。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为知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元璋为大元帅,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潘庭坚为帅府教授。着令乡下老百姓为民兵,居民蓄积,悉数运进城来,以备长期固守。

朱元璋据有应天后,他的疆域以应天为中心,西起滁州,划一直线到芜湖,东起句容到溧阳。四面形势是:正东是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张士城已据平江(今江苏吴县), 破常州,转掠浙西;东北面有青衣军张明监据扬州(今江苏江都); 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驻徽州(今安徽歙县), 另一军屯宁国(今安徽宣城);西面池州(今安徽贵池)已为徐寿辉所据。东南外围则有元将石抹宜孙守处州 (今浙江丽水),石抹厚孙守婺州(今浙江石抹厚孙守婺州(今浙江金华), 宋伯颜不花守衢州。可以说朱元璋处于各种军事矛盾的漩涡中心——强敌环伺,敌友难分;天下大乱,形势不明;弹丸之地,举步维艰;军力单弱,进退无据。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谋就帝业,决非易事!然而,事物的存在总有其两重性,此处此时并非一团漆黑,否则那些个为朱元璋谋就帝业者也太迂腐无能了。地方小,目标小,便于修养,不易招致打击强敌环伺,然而他们各自为战,号令不一,利益无共,元军与红军、红军与红军、元军与元军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只要小心行动、谨慎决策、巧为周旋,充分利用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远交近伐,使其互相牵制,不愁不为我用。只要争取到几年的和平环境,休生养息,一侍时机成熟,即可四面出击,一举扫灭群雄,定鼎天下,霸业可成矣!

老天爷又一次关照朱元璋。这时元朝大军正全力 与小明王周旋,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新崛起的集团;各红军割据政权也正在竭力对付元军的进攻,还没有觉察到这个潜在的最大威胁。朱元璋得以不声不响地坐收鱼翁之利。从至正十五年到至正二十年,红军长驱深入,来回绕弯子死死拖住元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为朱元璋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朱元璋之所以在这几年中没有招致元军的攻击,最主要的还是应天所处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东边是张士诚,北边是小明王,西边是徐寿辉。南边是长江天堑,元兵不敢轻举妄动;东西北三面有三个政权替他抵挡元军,朱元璋坐享太平,安然无恙。朱元璋充分利用这几年的和平环境,内修外治,逐渐发展壮大。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几乎把应天周围的军略据点全数攻占,取得了向外扩张的前哨基地。这样,以应天为中心的战略防御体系也就彻底形成:东线北起江阴,沿太湖南到长兴,划成一条直线,堵死了张士城西犯的门路;北面暂时是小明王的红巾友军,不必担心;南面在宁国徽州屯聚重兵,随时可以进击浙东;西线和徐寿辉天完政权接壤,可以以守为攻。朱元璋看准形势,先伸出南面铁钳,吃掉了孤立固守的浙东元军,形势和一年前已经大大不同了。

二是确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抓紧时机,积极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积极练兵,扩充实力;同时尽量减小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树敌太多,为逐鹿中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三是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朱元璋深深懂得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治国安邦没有人才不行,人才少了也不行,即使打下天下也守不住。所以每到一处,每获一座城池,朱元璋必定多方访求名士,软硬兼施,千方百计把他们罗致到幕府作秘书、作顾问、作参谋。这些人虽不能冲锋陷阵,但常给朱元璋指点迷津,拨开乌云,运筹帏幄,实在比十万大军还管用。他常说:“躬怀甲胄, 决胜负于两阵之间,此武夫之事,非儒生所能。至若流宣化,绥辑一方之灾,此儒生之事,非武夫所能也 。”

四是尊崇儒学,大兴教育。在积极以武力讨伐群雄的时候,朱元璋也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治理天下,必须教化民众,使百姓有一个普遍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由于身边诸多儒生的影响,朱元璋选定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他自身也在如饥似渴地吸取其传统营养,并逐步与自己的过去决裂,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儒家传统道义的化身。在进驻婺州后,朱元璋立刻聘请当地著名学者范祖斡、叶仪、许元等十三人替他分别讲解经史子集,建立郡学,请学者当五经师和学正训导。内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濂了,以后他还教过皇帝的儿子,是有明一代鸿儒。朱元璋时常告诫将士 :“今居间无事,勇力无所施。当与儒生讲求古之名将成功立业之后,事君之道、持身之礼、谦恭不伐,能保全其功名者 。”五是整顿军备,严明纪律。别城守军听说朱元璋军纪严明,不妄杀人;据说还优待俘虏,对投降将官,愿降的授职任用,不降的礼遣纵归,所以当大军来攻时, 敌人往往并不死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乃“攻心为上”。 史载朱元璋得元朝故官“尽用之 ”,得元室子孙“悉皆放归 ”,因而瓦解元军斗志,争取了许多敌军将士的归附。六是积极垦荒屯田,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经过几年发展,这时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东北两面与张士诚为邻;西与陈友谅相近;东南与方国珍相接,南邻陈有定。四邻之敌,强弱不等,心怀各异:张士诚最富,陈友谅最强;方国珍陈有定志在保土割据,并无远大企图。因之,元璋的军事计划又重新作了调整:对东南以守为攻,对西北以攻为守。比较起来:士诚顾虑多,疑心重,友谅野心大,欲望高;一个保守性强,一个进取心大。以此在东西两面的攻势又分先后缓急。对士诚以守为攻,扼住江阴常州长兴等几个据点,使其不能越西一步;对友谅则以攻为守,攻其必救,使其军力分散,然后各个击破。正二十年正月初一,元璋亲自写了一副春联贴在中书行省大门旁 :“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 。”其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朱元璋时年33岁。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派军攻下太平,大军进驻采石,以为克日即可占领应天;使部将谋杀寿辉,谮称帝王,国号汉,改年号大义。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将,沔阳人,世代打鱼为生,在县衙里当过贴书,因不愿久居人下,投了红军。又因战功显赫升任领兵元帅,怀着一肚子野心,没法施展。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寿辉不成,出奔黄州。黄州正是友谅的防区,友谅使个计策杀了文俊,夺过军队自称平章,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诸地,和朱元璋接境。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军事强敌与心头大患。两下时起战事,互有胜负。消息传到应天 ,“应天大震”。“诸将议先复大平以牵之”。甚至有人主张降为上。朱元璋沉住气,独与刘基在卧室内密商:降与逃都不是办法,只有拚死抵抗。抵抗有两种战略:一种是两线同时作战,东西兼顾,兵力一分,必败无疑;一种是迅速集中优势兵力,“断其一指 ”, 反身再打另一线——这还是两线作战,不过区别轻重缓急。关键的问题是力争主动。关键的问题是力争主动。第一种是被动防守,等敌人来攻;第二种是主动出击,以攻为守,具有威慑作用。主动出击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何时出击,二是向谁出击,三是怎样出击。如前所述,经过对东西两线敌人的综合分析比较,朱元璋决定集中一切兵力,一举打败陈友谅,造成对张士诚的强大军事威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东面威胁自然而解。友谅按约定驱指大军赶到江东桥,一看是大石桥,情知不妙;连声高叫“老康”!“老康”!却无人答应。只见漫山遍野黄旗招展,四周伏兵齐声呐喊,向陈军发起猛攻。这一仗全歼陈军主力,杀死淹死陈军不计其数,单俘虏就有两万多。朱元璋趁势收复太平,再下安庆,攻取信州袁州。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陈友谅为人忌贤妒能,自杀徐寿辉后,部将多有不服,不少寿辉旧部纷纷投奔朱元璋。原来李扒头的部下勇将双刀赵又被朱元璋使反间计杀了,其他将官兔死狐悲,不肯出力死战。朱元璋审势度时,算准陈友谅将帅不合,军心离散,不失时机地向陈军发起猛攻,一鼓攻下安庆江州,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友谅狼狈逃往武昌。朱元璋乘胜直取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等州县,尽有江西大部和湖北东南边境。陈友谅经过连续两次失败,民心离散,军力锐减,地盘也不断缩小;朱元璋经过两次大的胜利,士气大振,军力大长,版图日见扩大。两下里此消彼涨,优势逐渐转移到朱元璋一方,朱元璋逐渐取得了对陈友谅的军事均势,完全可以与其一较高下一决雌雄了。

军接连失败,形势危急。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收复关陇、平定山东,招降红军丞相花马王田丰,军威极盛。山东一失,不止小明王都城安丰不保,连朱元璋的应天大本营也直接暴露在元军的攻击下,失去屏障,岌岌可危。这几年多亏小明王红军拚死抵住元朝大军,朱元璋才求得了五六年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并积极扩军备战,取得了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一系列重大胜利。

看来大事不好,朱元璋想方设法拉拢元军。两次派代表去会见察罕,送重礼和亲笔信,要求长期通好,各保平安。朱元璋此举的真意:一是稳住元军,抓紧时机全力平定陈友谅,避免两线作战和腹背受敌;二是元军相对强大,凭朱元璋现有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与其抗衡,仍然需要争取一段相当长的和平发展机会;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朱元璋有意奉行一种妥协投降战略的试探。你有情我有意,察罕贴木儿也派了他的户部尚书张昶带了御酒和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宣命诏书,于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来到应天。然而这御酒烧心,难喝;诏书烫手,难接。若喝了这御酒,就等于公开投降元军,与红军为敌,这样一来朱元璋将不得不三面受敌,极易招致各路红军的攻击,应天不保,大事去矣;若不接这诏书,则等于“抗旨不遵 ”,天廷震怒,必派大军进剿,朱元璋又哪里招架得住! 正在左右为难时,喜从天降:察罕已被田丰刺杀,其子扩廓贴木儿继为统帅。不久又有情况探报,扩廓正与另一元朝大将孛罗贴木儿争抢地盘,打得正是火热,哪里还顾得上帝国的兴亡和朱元璋这个弹丸之地;再加上宁海人叶兑上书力陈投降之不可与霸业之可成的道理,并具体阐述了其战略构想与实施步骤,更加坚定了朱元璋的战斗信心。朱元璋权衡利弊,还是拒绝了元朝的封赏,继续做他的吴国公。

叶兑强调:朱元璋“今之规模,宜北绝孛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 对张士诚,“今欲攻之,莫若声言掩取杭州湖秀,而大军直捣平江”。 并亲为筹划上下之策 :“城固难以骤拔,则以销城法困之 ”, 围而不攻,待其自乱,“平江既下,巢穴已倾, 杭越必归,余郡解体, 此上计也”;“一 军攻平江,断其粮道,一军攻杭州,断其援兵,绍兴必拔 ”,“绍兴既拔, 杭城势孤,湖秀风靡,然后进攻平江, 犁其心腹,江北余孽, 随而瓦解,此次计也”。 对于方国珍,则“可胁之而从也。事宜速,不宜缓。宜谕之后,更置官吏,拘其舟舰,收其兵权,以消未然之变, 三郡可不劳而定”。至于“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脆城陋,两浙既平,必图归附,下之一辩士力耳”。 否则可“大兵自温州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克。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势已震,然后进取两广,犹反掌也”。 从战略构想到战术运用无不精辟独到,看得远,想得细。朱元璋不由大为折服,有心留用。然叶兑坚辞不受。后来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战略进程和战术实施,莫不与此相同。

小明王从称帝以后,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凡事都由刘福通自作主张。几年来,红军虽然声势浩大,占领了大片国土;但因红军组织松散,各自为政,号令不一,加上狭隘的小农意识,军纪不振,人数虽多,战斗力并不强。这时大部红军已被察罕贴木儿和孛罗贴木儿两支地主军打垮了,仅剩下山东的一部军力翼护着小明王的帝都安丰,到益都被扩廓贴木儿包围以后,刘福通亲率大军往救,结果惨败而回。益都陷落,安丰成为一座孤城。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的大将吕珍乘机围攻安丰。城内粮尽弹绝,外面的援助也运不进去,城里出现了人吃人,甚至吃腐尸和人油炸泥丸子的惨景。军情紧急,刘太保不得不派人请求朱元璋发兵解围。兵发与不发,城救与不救,又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若发兵往救,陈友谅在背后早已虎视耽耽,万一乘虚进攻,便进退无据;如若不救,万一安丰失守,应天将失去一面坚强的屏障,从军事观点看,又不能不救。对此,朱元璋与他的谋士们存在分歧。刘基就坚决主张按兵不动,不如让其厮杀,借吕珍之刀杀了小明王,落得省心;如果救出小明王,如何安置也是问题—— 名义上还是皇帝,三宫六院什么的总得像模像样,劳民伤财不说,还容易树大招风,引火烧身,——元顺帝不会允许另外一个与他并行的皇帝安安稳稳地存在下去,他会调集全力去消灭他的,实在得不偿失。但是朱元璋仍然固执己见,安丰不能不救!遂亲自统兵赴救。刘太保簇拥小明王趁月黑风高,大雨倾盆突围而出,刘福通在突围中被杀。元璋摆设金銮玉扇,迎小明王暂住滁州,临时创造宫殿,把皇宫左右宦侍都换成自己人,供养极丰防护极严。小明王名为皇帝,此时实际上已是俘虏,完全受朱元璋的胁制。怎么说,朱元璋也是救驾有功。三月十四日,小明王内降制书,封赠朱元璋祖宗三代。

正当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时候,陈友谅果然趁机进攻,以大兵包围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等州。陈友谅特造大舰,高达数丈,新涂上朱红丹漆,上下三层,每层都有走马棚,上下层说话都听不见,载着家小百官,号称60万大军,倾巢而来,誓要踏破应天,一雪仇怨。 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文正,与陈友谅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斗。城墙几度攻破,敌兵蜂拥而进,却又多次被火铳击退,守军连夜赶修工事和被攻破的城墙。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双方却都没有退让。激战85天,洪都仍然坚如磐石,陈军一直未能越雷池半步。直到七月,朱元璋在滁州安顿好小明王后,亲率大军20万回救洪都。陈友谅见久攻不克,士气低落,朱元璋援兵又至,再战无利,只好撤兵退回鄱阳 利,只好撤兵退回鄱阳湖。

朱元璋已先行封锁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断敌退路关门打狗。两军对比:陈军号称60万,虽然经过洪都之围,兵力并未大损,朱军只有20万;陈军水兵装备有高船大舰船舰连绵十几里,气势宏伟,朱军只有小船木橹,相对渺小可怜。论军队数量和装备优劣,朱元璋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这两点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唯一决定因素。 就士气来说, 陈军在洪都(今南昌)久挫,锐气大减,朱元璋则千里救危,生死决战,气势如虹。就装备来说,虽说陈军舰船高大,数十舰串联一起,气势逼人,但行动不灵,调转不便;朱元璋虽然小船木橹,但进退自如,运转灵活。就军事指挥而论,朱元璋有经验丰富远见卓识的幕僚,一大批忠贞勇敢的将帅,军纪严明,将士一心;陈友谅则性情暴躁多疑,将士多有不和,军纪涣散,战斗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补给,元璋军队数量少,有洪都和后方源源接济;友谅则退路被堵,粮食被截,粮尽士疲,军无斗志。

但是,以20万战胜60万,决非易事!这一战从七月一直打到八月,直杀得天昏地暗:天地为之哭泣,鬼神为之动容。其水战之规模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两军主力苦战36天,最后以陈友谅的彻底失败和朱元璋的巨大胜利而告终。朱元璋彻底击 告终。朱元璋彻底击溃了最强劲的最危险的军事对手,从根本上解除了应天的军事威胁,稳固了霸业的基础。鄱阳一战,朱元璋充分发挥了火攻的威力。陈军舰船高大,又数船连锁,一船失火,数船同劫,无能幸免。朱元璋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用火药和芦苇装满几条船,由敢死队驶着冲入敌阵,点起火来,和敌方几百条战舰同归于尽。二是分水军为20队,火铳长弓大弩分作几层,先发火铳,引燃敌舰,再射弓弩,最后趁其混乱冲上敌舰展开白刃战。短兵相接,杀声震天,战士们从这船跳到那船;头顶上火箭硝石乱飞,眼晴里一片火光闪耀,湖面上是漂流着的尸首和在挣扎着的伤兵。元璋激励将士拚死血战,多少次身边的将士都战死了,坐舰也被硝石打碎了,换了船又搁了浅动弹不得,亏得常遇春俞通海誓死捍卫,才免于被俘。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直到最后,陈军已经弹尽粮绝,右金吾将军建议烧掉舰船,弃舰登陆,直走湖南;左金吾将军则主张血战到底,决不后退。在粮道已断,退路已绝的情况下,弃舟登陆,保存一点实力以图东山再起,实为上策;继续打下去,只会全军覆没死路一条。友谅遂决定登陆。左金吾将军以为前途末路,临阵反叛,率军投奔朱元璋;右金吾将军一见大势已去, 前途无望, 也跟着投降。 陈友谅大怒,“尽杀所获将士 ”,不得人心;“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善待其亲戚诸将阵亡者 ”,大得人心,并为进一步分化瓦解敌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时,友谅军力益发削减,打算马上退兵,冲出湖口,不料迎面已有朱军把住,前后受敌,形势危急。陈友谅正待审度情势,决一死战,头刚伸出到窗外,“呼”地飞来一箭,正中面门,友谅随之亡命。友谅一死,军中无帅,大军狼狈溃逃。幸得友谅部将张定边保住 尸首和太子陈理,连夜逃回武昌。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从此中兴发达。细瞻此战前后,朱元璋实在胜得侥幸:朱元璋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不该统率大军去救安丰,给一直对此虎视耽耽的陈友谅一捣应天的天赐良机;陈友谅则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良机不乘,应天不捣,却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围攻地理政治经济条件都远不如应天的洪都,等于是自取灭亡。

运气总是这样眷顾着朱元璋。也许真正是“天命有归”了。先是怕察罕贴木儿的兵威,正在准备投降,察罕就被田丰刺死了,其子扩廓准备南征,却又与孛罗贴木儿打起内战,顾不了朱元璋。再是陈友谅第一次与张士诚夹攻朱元璋,却因张士诚狐疑不前误了大事。后是张士城围安丰,朱元璋统兵往救,应天空虚;陈友谅不取应天而围洪都,洪都不克,退走鄱阳湖,被流矢射死,除掉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鄱阳一战后,应天的周边环境相对安定下来,朱元璋开始考虑称王的事了。这年九月,张士诚已自立为吴王。 第二年正月(至正二十四年),因应天正是三国孙权的吴国都城,所以朱元璋也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正事,立长子标为世子,俨然一个小朝廷。但只称王不称帝,目的仍然是为了缩小目标,免得树大招风。发号施令,只用“皇帝圣旨,王令旨”的名义。两个吴王,朱为西吴,张为东吴。原来红军五颜六色的着装, 这时也被统一, 战袄战裙和战旗都用红色。着令军匠大量打制铁甲火药火铳石硝,武器数量迅速增加,性能质量不断提高。正月刚过,二月份,朱元璋就亲率大军征剿武昌,来势汹汹,陈理望风而拜,被朱元璋封为湖广行中书省。到这年年底,友谅疆土,汉水以南,赣州以西,韶州以北,辰州以东,都为元璋所有,真可谓“广土众民”了。

强敌陈友谅已除,西线无战事;南线元军已与红军战成两败俱伤,目前无力北犯;北边是浩浩长江以为屏障,并有俞家海军严阵以待,无人敢窥;唯有东线张士诚日渐强大,不断骚扰,对朱元璋构成严重威胁。“一山难容二虎 ”, 朱元璋不能容忍这世界上有两个“吴王”存在。这时的朱元璋经济发展稳定繁荣,政治清明深得人心,军力强大积极进取,遂于至正二十五年,也就是称王的第二年,全力准备挥师东征,一举扫灭张士诚。

元末群雄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红军系统;二是非红军系统。红军分东系和西系:东系以淮水流域为中心,尊奉小明王,郭子兴是濠泗滁和一带的头领;西系以汉水流域为中心,为彭莹玉号令,首推杜遵道,后令徐寿辉,再到陈友谅,并有寿辉部将明玉珍割据四川。非红军系有东吴张士诚,浙江方国珍。红军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民族思想,与元政权形同水火势不两立。非红军系则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进退,对元政权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叛降濒繁反复无常。张士诚尤为如此:至正十三年请降,元淮南江北行省授以民职,不久又反;十四年自称诚王,十七年八月又降,授官太尉,元朝招降士诚是为了解决大都运粮问题。几年来元浙江右丞相达识贴木儿,千方百计招降张士诚,一直到张士诚西线进攻为朱元璋所败,东边与苗军杨完者不和,两面受敌,张士诚才不得已而降。张士诚地产富庶,鱼盐丰聚;方国珍拥兵海上,运输安全方便。这样,由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运济元大都。但两者各怀心思,互相猜忌,一个怕贪没粮食,一个怕乘虚进攻,亏达识两面调解,从二十年到二十三年,每年他们向元大都运载了十几万石粮食。后因杨完者拥兵自重不听节制,达识与张士诚使计杀了他,全面接管苗军防地,并逐出淮西赵均用,,并逐出淮西赵均用,拥有南到杭州绍兴,北到济宁,西达汝颖濠泗,东到海边,方圆二千余里的广大地区。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并毒杀达识贴木儿,拥兵自重,不再听从元朝节制。

张士诚于至正十六年起和朱元璋接壤,两下里时起战端,彼此攻伐,互有胜负。直到朱元璋两线得手,进剿武昌凯旋以后,得以集中兵力进攻东吴,其攻守 大势胜负之态才发生根本变化。朱元璋对张士诚的进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算起到第二年四月间,共半年工夫,全力出击东北境的淮水流域,压迫其龟缩于长江以南。第二阶段攻势可从第二年八月算起到十一月间,共四个月时间,朱元璋分两路进攻湖州杭州,切断东吴的左臂右膀,并促使杭州守军投降,造成了 北西南三面包围平江的局势。第三阶段从围攻平江开始,即第二年十二月起到第三年九月,前后十个月时间,终于攻克平江,俘虏张士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 拉锯战。

元至正二十六年年底,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到滁州迎接小明王,到瓜州渡江。遵照朱元璋密令,廖永忠命人在江心把船凿沉,致使小明王一命归天。这一年也是龙凤十二年,小明王的红军朝廷宋政权从此灭亡。朱元璋后来竭力掩盖这段与红军政权的历史关系,连当年竖在镇江西城的打败东吴的纪功碑,也因有龙凤年号而被凿毁了。所有记载龙凤年号的文书史料,也 销毁得干干净净,差点造成了这段历史的空白和怨案。在攻打东吴的第一阶段战中,徐达常遇春二将统率大军先克泰州,后围高邮,续陷淮安,濠、徐、宿三州相继光复。 朱元璋到濠州老家省亲扫墓,“置酒召父老饮极欢,曰:‘吾去乡十有余年, 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江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令有司除租赋,皆顿首谢”。第二阶段战争,朱元璋动员了二十万大军,仍由徐达常遇春为正副统帅。在出征誓师会上,朱元璋力诫将士“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并召问徐常二帅,“用兵当以何先”。二人皆主张直捣平江,以为巢穴既破,余郡可不战而降。朱元璋则仍用叶兑的战略谋划,以为“湖州张天骐, 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 平江穹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其 疲于奔命,羽冀既破,平江势孤,立破矣”。 用的还是乘其不备,攻其必救;分散敌兵,集中优势力量寻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的强大攻势下,加上政治攻心,张士诚部将大部分并不死战,有的望风而逃,有的见军纳降,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朱元璋就先后攻克湖州杭州及平江四周诸郡。张天骐、潘原明先后投降。

到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大军合围平江。朱元璋并不急攻,只用火铳硝石等日夜轰击,毁其斗志,疲其士卒。士诚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虽多次冒死突围,却只换得无数死伤;朱元璋送信招降,再使说客劝告,张士诚一概不理。第二年九月间,朱元璋见时机成熟,驱动大军猛攻平江。朱元璋将士奋勇,个个争先;张士诚军无斗志,人人思降。大军很快攻破城池,张士诚亲率卫兵进行顽强抵抗,眼看大势已去,决难挽回,一把火烧死妻儿眷属,饮鸩自杀未遂,被朱元璋俘虏。在被押送应天的船上,饮食不进,片言不语。朱元璋惜他是条好汉,亲自劝降,他也不予理会;又派李善长劝降,张氏破口大骂,誓死不降。元璋一怒之下,将其乱棍打死,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成全了他的忠孝名节。 在大军攻陷平江后,朱元璋犒劳三军,论功行赏:封李善长宣国公,徐达信国公,常遇春鄂国公,其他将士均赐赍有差。为了应证“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的童谣,朱元璋改这年为吴元年。

方国珍本台州黄岩佃农。兄弟四人,靠漂海贩盐,家道渐宽。后因不满田主欺榨,杀了田主和官府差人,一家子逃奔海上,聚众造反。时叛时降,至正十七年,被元朝封为浙东行省参知政事海道运粮万户,以庆元为根据地,兼领温州台州,占有浙东沿海一带,水军千艘。靠着鱼盐之利,兄弟子侄全做大官,心满意足,只想世代保有这份产业。平江既下,朱元璋以为讨伐方国珍刻不容缓。九月份朱亮祖首先帅师进讨,先克温州。不久又令汤和廖永忠会师合力进伐。在朱元璋强大攻势面前,仅仅过了3个月,到这年十二月底,方国珍请降。浙东之地,遂告平定。

平江既下,应天已固,朱元璋正式确立了其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这时朱元璋所保有的疆土,大体上据有现在的湖南湖北,河南东南部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包括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最富庶繁盛的鱼米之乡。但是君临天下,还有许多障碍必须扫除:地方军阀割据混战,涂炭生灵;元朝政权死而未僵,军力尚存。

南部除朱元璋外,还有几个割据势力。一是以四川为中心的夏国明玉珍政权。玉珍本是西系红军徐寿辉的部将,奉命入川略地,寿辉被杀后,遂自立为蜀王,以重兵把住瞿塘峡,与陈友谅断绝往来。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于重庆自即帝位,建国号夏,年号天统。二十六年病死,子升继位。

云南有元朝宗室梁王镇守。广西也是元朝势力。福建陈友定仍效忠元朝。夏国主幼兵弱,不足为虑,暂时可以不问。南部的真正威胁来自两广和福建。北部表面上属元朝一统,但其内部明争暗斗,各各拥兵自重难于号令。山东是王宣的防地,河南属扩廓贴木儿,关内陇右则有李思齐张良弼诸军。扩廓和李张二将不和,元璋用兵江浙之时,他们几个正斗得你死我活,热火朝天。争军权,抢地盘,还为宫廷政治斗争,相互之间纠缠不清,势均力敌,谁也打败不了谁。倒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朱元璋瞅准机会,无所顾忌放心大胆地东征西讨,拓疆扩土,充实军力,修明政治,发展经济。不几年时间,竟然巍然屹立起来。等到他们回过神来,朱元璋已兵临城下,悔之晚矣。

吴元年十二月,以中书省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兴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伏冀俯从众请,早定尊称 。”按祖宗的规矩,朱元璋自然三请三谢,三进三辞,以表虔诚倨恭。

奉表10天之后,朱元璋率文武百官祭告上帝:“惟我中国人民之君, 自宋运告终, 帝命真人于沙漠今运亦终。 其天下土地人民, 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 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 息民于田野。??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尊。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备仪,昭告帝尊,惟简在帝心。 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 帝尊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既至正月四日这天,果然天朗气清,和风柔云,紫气东来,开国大吉。朱元璋喜不自禁,心想天命眷顾,子孙万代福寿安康,竟在玉辇中自个儿笑出声来。自古皇帝登基,都要封赠列宗列祖,然后祭告社稷。待到龙袍衮冕,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山呼万岁,南面而帝,始为“中国主”。

接着是封赏宗亲,进爵功臣。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各文武功臣也都加官进爵。皇亲国戚,不管死活,全都封王。一时间纷纷攘攘,喜气洋洋,新朝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蓬勃生机。大明王朝“奉天承运 ”,洪武世运“如日中天”。

大明的国号,是由刘基提出来,经过了朱元璋及其臣僚们的仔细推敲的。一合于明教教义,二溶于儒家阴阳五行学说。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主要有大小明王出世经。经过了五百多年公开的和秘密的传播,明王出世的传说,已为民间所熟知并深信不疑。后来又与弥勒教混为一体,老百姓都普遍尊奉明王为救世主。朱元璋原属小明王部将,害死小明王后,继之而起,国号也用大明。表明皇朝也是明王的继承者,明朝是明教徒的明朝,天下明教徒是为一家,大家应携手共进,真心拥护大明王朝,积极为大明王朝的稳定繁荣竭诚尽力。在儒家阴阳五行说来,“明” 是光亮的意思,是火,分开来是“日”和“月 ”,古礼有祀“大明”朝“日”夕“月”的说法,千百年来“大明”和日月都算是朝廷的正祀,无论是列作郊祭或特祭,都为历代皇家所看重,也是儒生所乐于讨论的。而且,新朝起于南方,和历代朝廷起于北方正好相反:南方为火,属阳,奉神祝融,色赤;北方是水,属阴,主神玄冥,色黑。元朝建都北平,起自更远的漠北,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正合天理。再者,历史上有大明宫大明殿, 古神话中,“朱明”一词正好把国姓和国号联在一起,尤为巧合。

陈有定,福清农人出身,沉着勇敢讲义气。一度统领地主民兵与西系红军作战,屡立战功,升为小兵官。攻城掠地,积官到福建行省平章,镇守闽中八郡。虽然福威自擅,赏罚自主,对元政权却很恭顺,年年运粮到大都。朱元璋占领婺州后,始与接壤。至正二十五年二月,有定进攻处州,为西吴大将胡深所败。深乘胜追击,元璋调发江西驻军南下,准备两路会师,一举攻下延平,不料胡深孤军深入,中伏被俘,为陈有定所杀,平闽之计受挫。世易时移,此次朱元璋水陆并进,三路同发,志在必得。方国珍投降后,朱元璋水师乘胜南下。有定与元朝本部完全隔绝,孤立无援,福州建宁先后失守,延平失去外围屏障,旋即被克。有定和僚属决别,服毒自杀不死,被俘到应天。朱元璋历数其攻处州杀胡深之罪,有定豪气冲天,厉声回答 :“国破家亡,死就算了,何必多说 !”朱元璋遂用一种铜马(也就是古代炮烙之刑)将其化为灰烬。其儿子也同时被杀。延平既克,福建沿海遂告平定。时在吴元年的次年正月,从吴元年十月发兵福建算起,平定福建费时4个月。从福建平定到天下安定,又用了近8个月的时间。

北伐军进展迅速顺利。徐达军由淮入河是主力,征戍将军邓愈由襄阳北略南阳以北州郡是偏师,目的在引诱分散元军主力。从军事进展情况看,徐达忠实完美地执行了既定的战略方针。第一步从吴元年十月出师那天算起,到第二年洪武元年正月,前后3个月,平定山东。第二步由山东回师河南。一路由南面取归德许州,和邓愈偏军会师,抄汴梁后路一路北上,由郓城渡黄河直达陈桥,两只铁钳死死夹住,汴梁守将左君弼不战而降,河南全境平定。四月,别将冯胜克潼关,李思齐张思道逃走。

鲁豫既定,潼关一军堵住元关中军的出路,使其不能越雷池半步。第三步攻势目标是元大都。闰七月,徐达大会诸将于临清,重新检讨战略实施和战局进展状况。会后,令水陆大军沿运河直上,连下德州通州,元军连吃败 仗,毫无斗志。顺帝怕被俘虏,赶紧于二十八日夜三鼓,率后妃太子逃奔上都。八月初二日,北伐军攻陷大都,沦陷了430年的历史名都,到这一天算是物归旧主了。从宋太祖到宋神宗以来, 一直没有能够实现的民族愿望, 算是彻底实现了。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北方蛮族的国防线——长城,再一次成为中华人民的自卫保垒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的后人君临中国的政权,从此土崩瓦解了。若从灭金算起,也成长了134年,若从灭宋算起,他仅仅存活了90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了! 元大都虽下,顺帝在上都依然可以发号施令,元军实力仍然强大完整。徐达常遇春移师进取关中,从洪武元年八月到第二年八月,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第四步战略目标。在这一年中,元军不断坚持抵抗,而且还作了几次大规模反攻。这是北伐中最艰苦的一段时间。

洪武二年三月, 西征军进抵奉元路(今西安),李思齐逃奔凤翔,又奔临洮。西征大军跟踪追击,李思齐势穷力竭,只好投降。是年六月元军又乘虚进攻通州,北平无重兵,常遇春李文忠率步骑九万还救,围魏救赵直捣元上都,元顺帝北逃沙漠,北平转危为安。七月,常遇春暴卒于军中,李文忠领兵会合大军并力西征,大败围攻大同的元军,生擒元将脱列伯,杀孔兴。徐达大军继续西进,张良弼逃奔宁夏为扩廓所执。其弟张良臣以庆阳降,不久又反,城破被杀,陕西遂告平定。

原来横行河洛关陕的元朝大将,也就是朱元璋北伐檄文中所数骂的人物,这时只剩下一个扩廓贴木儿拥兵屯驻宁夏,不时出兵攻掠,闹得边境守军不得安逸。刘基警告说 :“不可轻看扩廓,此人真将材 。”洪武三年朱元璋又命大将军徐达总令大军出征沙漠,扩廓方围兰州,徐达被迫解围回救,被扩廓大败而奔和林。五年,朱元璋又动员大军分道进攻,到岭北为扩廓所大败。25年后,元璋想起此败,还非常伤心,写信告诉他的儿子朱棣说 :“吾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曾败北,致伤军士。正欲养锐,以观胡变。夫何诸将日请深入沙漠,不免疲兵于和林,此盖轻信无谋,以致伤生数万 。”连同过去几次损失,合计死亡有四十多万人。

朱元璋一直对扩廓又敬又恨。察罕死后,扩廓继掌兵权,朱元璋就曾多次奉使通好,但扩廓就是不表态,总是扣留使者,也不回信。既至北走塞外,扩廓家属被俘,朱元璋又遣使劝降,扩廓仍然不为所动。最后派李思齐劝降,扩廓以礼相待,临走时,还派骑士送上一程。正要分别,骑士说 :“奉总兵令,请留下一点东西作纪念 。”思齐不知所措 :“我为公差远来,无以留赠 。”骑士道 :“我要你一只手臂 !”思 齐情知难免,乃挥刀砍下自己一只手臂,回去后不久就死了。朱元璋曾问 :“我朝谁为奇男子 ?” 众人都推常遇春。朱元璋则说 :“常遇春虽然是人杰,我还可以臣服他。可是王保保就决不肯,这人才是奇男子 !” !”

直到洪武八年,扩廓贴木儿死于军中,西北守军才得以安宁,元璋和他的将军们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夏国自明玉珍死后,子升年幼继位,大权旁落,国势竟一天不如一天。既致大军压境,依仗瞿塘天险,以铁索横断关口,两岸置放大量硝石铁铳,层层布防,以为固若金汤,朱元璋水军难以突破。汤和水军果然被阻,三个月不能前进一步。

夏人又把重兵配置于东线,北边防务空虚。傅友德趁机南下,连据名城,以克城之日写于木板上投于汉江中,顺流漂下,为廖永忠所知,即从间道绕过敌后,两面夹攻,断飞桥,毁铁索,水陆并进,夏兵抵敌不住,明升乞降。傅友得进攻成都,守军知重庆已失,抵抗无益,也就“缴枪不杀”了。十月汤和等全定川蜀郡县,夏国正式宣告灭亡。 这时,元朝残留的军事力量还有两支:一支是云南的梁王,一支是东北的纳哈出。两者仍用元朝年号,孤军割据。

这时的云南在政治地理上分属三个系统:一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梁王,直属蒙古大汗;二是以大理为中心的段氏土酋,政治上隶属于蒙古政府,享有政治权利;三是其他区域和南部非汉族诸部族的土司地域。前两者区分为路府州县。就汉化程度而言,一者最深,三者最浅。

洪武十四年年底明军平定昆明,梁王兵败自杀。昆明既下,东路军又迅速回师与北路军会攻乌撒,附近东川乌蒙艺部诸夷族完全降伏,昆明附近诸路政府也都以次归顺。第二年二月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和云南都指挥使司,树立了军事统治中心。着手大力改善交通状况,开筑道路,设立驿站,把川滇黔三省的交通通讯联结起来,建立军卫,控扼粮运。然后以大军西向攻占大理,经略西 北和西南部诸地,招降各少数民族,分兵勘定各土司。分云南为52府54县。云南边外的各国政府也纷纷遣使修好,敬表臣服。明廷又设缅中缅甸和老挝八百诸宣慰司,以示慰抚。朱元璋又加封大将义子沐英为西平侯,统兵镇守云南。沐家世代英才,在云南三百多年,竟与明朝国运相始终。纳哈出是元朝世将,朱元璋当年攻取太平时,将其俘获,后放遣北还。元亡后拥兵虎踞金山,养精蓄锐,伺机南下;和蒙古大汗的中路军及扩廓贴木儿的西路军,互相呼应,形成三路钳制明军的局面。在东北,除纳军以外,辽阳沈阳开元一带都有蒙古军屯聚。

洪武廿五年,东面的高丽发生政变,大将李成柱推翻了亲元王朝,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并宣誓永世效忠大明王朝。藩国东南有琉球国,西南有安南镇腊占城暹逻及南洋群岛的诸岛国,内地和边疆则有许多部族和土司接受封赠,听从王朝节制。 按照旧制,藩属国必须在接受帝国新政权的印授册诰的同时缴还先朝的印授册诰,尊奉帝国大统正朔,然后遣使称臣入贡,永做藩臣,万世通好。帝国承担藩国遭受危险时的保护义务,对其内政则从不干涉,任其自立。帝国政府特设立三个市舶司管理沿海三个通商口岸:宁波市舶司指定为日本通商口岸,泉州通琉球,广州通暹罗南洋诸国。

朱元璋吸取元朝屡屡兴兵海外,而得不偿失的教 训,确立了致力于大陆经济发展,子子孙孙不要海外扩张的政策。他在《皇明祖训》中郑重告诫儿孙们:四方诸夷皆险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中国子孙侍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综观历朝历代,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总是奉行一种保土安民,努力防御而非积极进取的和平政策,这是一种黄色文明的鲜明特征。这一方面固然是几千年崇尚 “温良恭俭让” 的儒家传统文化强烈影响的结果,不可否认也是一种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的优势心理体现,同时也同人们对海洋的经济利用价值认识肤浅密切相关。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总是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自我感觉中陶醉,逐渐失去了独步世界的锐气,不断丧失了自己的海洋权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的悲哀。

就军事形势而论,诸王国的建立可划为前方线和后方线。第一线意在防止蒙古入侵,凭藉天然险要,沿长城线散布,建立军事据点,有塞王之称。前线又可分外内二线:外线东度榆关,跨辽东,南制朝鲜,北联开原,控扼东北诸夷,以广宁为中心,建辽国;经渔阳庐龙,出喜峰口,切断蒙古南侵之路,以大宁为中心,建宁国;北平天险为元朝故都,建燕国;出 居庸,敝雁门,以谷王驻宣府,代王驻大同;逾河而西,北保宁夏,倚贺兰山,以庆王守宁夏;又西控河西走廓,扃嘉峪,护西域诸国,建肃国。从开原到瓜州,联成一气。内线为太原的晋国和西安的秦国。后方诸名城则有开封周王,武昌楚王,青州齐王,长沙潭王,兖州鲁王,成都蜀王,荆州湘王等。

诸王允许在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亲王仅比皇帝低一等,公侯大臣都得俯首称臣,不得均礼;但没有土地,不得干预民政。官府以外,悉归朝廷管治。 亲王俸一万石。有设置护卫的特权,少者3000人,多者达9000人。平时守镇兵由常选指挥统领,护卫兵从王调度;遇有军情危急时,并皆从王调度。然而守镇兵的调发,除御宝文书外,还必需藩王令旨,二者缺一不可。这里,亲王实际成了地方守军的监视人,是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严防地方守军轻举妄动犯上作乱。塞王每年秋天都要勒兵巡边,把蒙古部族赶得远远的,叫肃清沙漠。尤以晋燕二王多次将兵出塞,筑城屯田,屡立战功。南征北伐,江山一统,靠的是军队;巩固国防,江山永固,还得要靠军队。军队是立国之本,是皇权利益的根本保证。朱元璋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整的军事制度。 朱元璋在攻克集庆以后,与刘基一起研究比较了古代各种军事制度的优劣,确立了民军一体的卫所制。朱元璋的兵力来源有四种:一是从征人员,即郭子兴旧部;一是归降的士兵;一是因罪被贬的谪军,也叫恩军;一是垛集,也叫征兵,即按人口比例,五丁或三丁出一军。为了维持兵员的稳定,军人都是世袭的。

洪武二十五年,全国共有17个都指挥使司,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全国17个都指挥使司又分别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军需粮饷大部靠屯垦自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农民问题也一直是历代王朝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农民反则天下大乱,农民安则天下太平。

朱元璋从贫苦农民出身,对此不能没有深切体会;又以投身农军为基础,扫灭群雄,抵定天下,就不能不对农民问题给以更大的关注。朱元璋常说 :“四民之中,农民最劳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黑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又巴到收割了,完税纳租之外,剩不了一丁点儿,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害,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农民安居乐业才办得到 。”

中国的大部分土地财富兼并在豪族地主手中,大部分贫苦农民则忍饥挨饿,无田可耕。朱元璋也曾经受尽地主的剥削压迫,对其有一种骨子里的本能的自然仇视。虽说建国伊始,江山不固,国力疲弱,朱元璋对各方地主豪强的既得利益,不得不也不敢不加以特别保护和尊重。但是不久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了无情打击地主豪强的利益。

一种是利用行政手段,强迫迁徙,使豪族地主离开原有土地,集中到濠州、京师、山东、山西等处,釜底抽薪,根本削除其在地方上的深厚势力,还给农民部分农田。

二是假借种种政治案件,株连牵及,苛刑诛灭, 一网打尽,满门抄斩。洪武年间的几桩大案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不知屠杀了多少豪门望族,甚至一个地方皂隶的逃亡,就屠杀抄没了几百家。朱元璋自己在公布此案时说 :“民之顽者,莫甚于溧阳广德建平宜兴安吉长兴归安德清崇德蒋士鲁等三百七户。且如潘富系溧阳县皂隶,教唆官长贪赃枉法,自己挟势持权,科民刑杖。朕遣人按治,潘富在逃,自溧阳节次遁送至崇德豪民赵真胜奴家。追者回奏,将豪民赵真胜奴并二百余家尽行抄没,持杖者尽皆诛戳。沿途节次遁送者一百七十户,尽行枭令,抄没其家 。”朱元璋将抄没的豪族田产收归国有,然后大部赏赐给新的官僚贵族,小部分还给农民。用屠杀手段加速改变土地的持有者,洪武三十年中,浙东浙西的故家巨室几乎无一幸存。

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合理利用国家财力人力物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为了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对政府怨恨不平的心理情绪,朱元璋用了20年时间,任用大量监生,大规模地举行了土地的清查丈量和人口普查,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600多年来,历朝历代多少政治家梦寤以求却没能作到的事情,朱元璋做到了,而且很成功。洪武廿六年,全国水田登记总数为8507623顷,夏秋二税收麦470万石,米2470万担。和元代全国岁入粮数12114700担比较,增加了一倍半。据洪武廿六年统计,全国有16052680户,60545812人。比之元朝的极盛时期——元世祖时代的11633281户,53654337人净增340万户700万人。

对于一些并肩百战骁悍不驯的将军们,还有一群出身豪室有地方势力有社会声望的文臣,自己百年之后,忠厚仁义的皇太子怎么对付得了?到太子死后,皇太孙比他父亲更不中用,成天和腐儒们坐而论道,根本不是驾驭群雄的角色。为了替儿孙斩除荆棘,扫清障碍,朱元璋借用特务机构,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文臣武将实施大规模清洗。到洪武二十年,到洪武二十年,文武大臣和其他有威胁的人物被杀得差不多了,朱元璋以为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把犯人移交刑部,把锦衣卫指挥使也杀了,卸脱了残暴屠杀的责任,表示从此以后要实现法治。六年后,胡党蓝党都已杀完,朱元璋才大大松了一口气,又下令以后一切案件都由朝廷司法处理,内外刑狱讼事不再经由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组织机构并未撤销,在有明王朝的统治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洪武二十年,广西都指挥使耿良,任职期间,与布政司官、府州县官勾结,先后骗取黄知府白银600两、黄金100两;克扣军饷3281贯,并且差人将庶民杜通阳家的积粮350石强行搬回自己家中,他又教唆军人诬告南宁卫王指挥,索要官佩、玉绦环等物,还将追查犯人所得的赃款白银60两、钞40贯、铜钱36500多文落入自己的腰包。耿良甚至还强占属下军官的妻子。耿良多行不善,终于事发。就连朱元璋闻知后也不得不慨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哪。随后立即下旨,将耿良等斩首不赦。

历史的教训使朱元璋深切地明白宦官和外戚干政的祸害。他以为汉唐两朝的祸乱都是宦官始作甬者。这些人在宫廷里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能用作心腹:作耳目耳目坏,作心腹心腹乱。严令规矩,不许内臣读书识字;并在宫门前铸立铁牌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朝历代帝王也都谨遵祖训,后妃必选自民家。外戚只许高官厚禄,绝对不预政事。洪武朝三十年中,内臣小心守法,宫廷与外朝隔绝,和前代相比,算是家法最严,朝政最清的了。有鉴于元朝法令繁冗,官难懂法,吏乱擅权的恶政,朱元璋立国之始即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定律令,极意严简。经过缜密的商订,去烦减重,化了整个洪武朝三十年的时间, 更删四五次,编成《大明律》。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法典。

俗话说 :“狡兔尽,走狗烹 。”革命功成,天下抵定,龙袍加身,朱元璋开始利用特务组织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实施大规模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清洗。开国元勋李善长在朱元璋封赠的功臣中位列于第一,朱元璋把他与汉初的萧何相比,因此对他的猜忌也最大。李善长在受封的第二年即被迫称病退休,回家闲居。朱元璋仍不放心,非要把他置之死地而后快,终于在九年以后,借胡惟庸谋反案把李善长牵连进去并指使朝廷的监察官员指控李善长知情不报,犯下了大逆不道的罪行。恰巧当时天象上出现了预示灾异的星变,按古代的政治迷信,必须杀大臣才能压住可能出现的灾难。朱元璋遂乘机下诏处死李善长。他全家七十余口也全都惨遭杀害。

刘基(刘伯温)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并博通经史,曾经为朱元璋平定天下数出奇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朱元璋却嫉妒他的才干和威望,在明初大封功臣时,只封他一些虚职,并且在第二年即迫不及待地命他回家养老。刘基在乡间隐居,闭门谢客以躲避灾祸, 可是灾祸仍无情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对他心怀不满的胡惟庸向朱元璋诬告,说刘基试图在一处有“王气”的地方为自己建造墓地,居心不良。朱元璋本来就对刘基心怀戒备,因此很容易就听信了这些谗言,下令剥夺刘基的俸禄以示惩罚。刘基诚恐惶恐地赶赴京师向皇帝请罪,不多久即因恐惧和忧郁而身患重病,后来因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开的药而不明不白的死去。据野史所说,实际上是朱元璋指派胡惟庸毒死了刘基。另一个功勋卓著的大将徐达,也死得不明不白。朱元璋表面上常对徐达称“布衣兄弟 ”,十分慷慨地赏赐给他许多财物,封他为魏国公。可是在内心里却时刻想把他除掉。明洪武十七年,天象上出现了以下犯上的凶兆,朱元璋顿感不安。他把这个凶兆应在徐达身上。第二年,徐达身患重病,背部长了一个痈疽。传统医学认为,患这种病的人最忌食用鹅一类能致病“发”的食物,可是朱元璋却特意派人给他送去蒸鹅。徐达知道皇帝是要他的命,在含泪谢恩后,不得不吃下御赐的“嘉肴 ”,几天后即含冤死去。对于功高名重的开国元勋,朱元璋或诬陷他谋反,或采取暗杀手段。对于一般功臣则公开地杀戮。冯胜在朱元璋所排列的功臣榜中名列第三,算得上是功勋卓著之辈,但是却因不得朱元璋的欢心而被赐死。其他一些功臣如傅友德、廖永忠、朱祖亮、胡美等人也都被他“赐死”。对这些人“赐死”时, 有的捏造了一些无端的罪名,有的则根本没有任何罪名,实际上也不需要罪名。因为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这就是专制君主的原则。朱元璋所杀的人绝不仅仅是几个功臣,还有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宰相胡惟庸谋反案,杀人达三万之多。洪武二十六年,大将军蓝玉仅因居功自傲被杀,不仅其三族亲戚被抄斩,而且株连达一万五千余人,全部遇害。朱元璋对臣民的迫害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的君主,在历史上留下了最为血腥的一页。不但列将以次诛夷,甚至坚守南昌85日,力拒陈友谅,造成鄱阳大捷,为朱元璋奠定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养子亲侄朱文正也以“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被鞭死。养子亲甥李文忠,十几岁便在军中南征北伐,立下大功,也因左右多儒生,礼贤下士,被诬为有政治野心而被毒死。

除大规模诛灭武将外,朝中文臣亦不能幸免。先后有礼部侍郎朱同张衡,户部尚书赵勉,吏部尚书余(火气), 工部尚书薛祥秦逵,刑部尚书李质开济,户部尚书茹太素,春官王本,祭酒许存仁,左都御史杨靖,大理寺卿李仕鲁??等伏诛。外官也有苏州知府魏观,济宁知府方克勤,番禺知县道同,训导叶伯臣??等相继被杀。茹太素刚直不阿,几次为了话不投机被廷杖、降官,甚至镣足治事。一天,在便殿赐宴,朱元璋赐诗说 :“全□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太素磕头续韵 :“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朱元璋听了很受感动,可不几天还是把他杀了。

洪武朝臣幸免于难的,仅有几个例子。一个是大将信国公汤和,原是朱元璋一块长大的看牛伙伴。晚年之时,见徐达李文忠已死去多年,也知道朱元璋对兵权在握的大将们时有防备,便首先告老交权。朱元璋大喜,立刻派官给他在凤阳建造府第,赏赐稠渥,特别优厚。总算是老有所终。

还有一个是御史袁凯。一次朱元璋要杀许多人,叫袁凯把案卷送给太子覆讯,皇太子主张从宽。袁如是回报,元璋问 :“我要杀人,皇太子却要宽减,你看谁对 ?”袁凯不明就里, 只好说 :“陛下要杀是守法,东宫要救是慈心 。”朱元璋大怒,以为他两头讨好,要不得。袁大惧,遂装疯卖傻。元璋说疯子不怕痛,要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来看他是否真疯。袁凯咬紧牙关,就是不喊痛。回家后,又自己拿铁链锁着脖子,蓬头垢面,满口疯话。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又派人去假装招他作官,袁则对使者怒目瞪视,自个儿高唱《月儿高》曲,爬在篱笆边吃狗屎。使者回报说果然疯了, 朱元璋才不再追究。实际上, 袁凯吃的“狗屎 ”,是叫人用炒面拌的砂糖,捏成一股一股的,骗过了朱元璋。

洪武二十八年, 朱元璋正式颁行《皇明祖训》。这一年朱元璋已是68岁衰翁了。在此之前,桀骜不驯的元功宿将杀光了,主意多端的文臣杀绝了,不顺眼的地主豪绅也杀得差不多了。朱元璋踌躇满志,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皇基永固了。这年五月,特别下了一道手令 :“朕自起兵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措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鲸刺□劓阉割之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

朱元璋出身寒微,早年曾做过和尚,甚至为了生计偷过东西。以寒微的出身,经奋斗当上皇帝的经历,本该是一件可以骄傲的事情,但朱元璋却为自己贫寒的出身和不够尊贵荣耀的历史经历感到深深的自卑,总是感到人们在嘲笑他过去的贫贱。当地方上的学究们替官僚撰写拍皇帝马屁的应时贺表以卖弄文字时,往往不经意地触犯了皇帝内心深处的忌讳。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 桂林府学教授 蒋质撰写的贺表中,出现一些如“仪则天下”、“作则垂宪”、“建中作则”之类的文辞,文句中的“则”字,本作“法则”、“标准”、“榜样”解,但朱元璋却以当时江南方言中“则”、“贼”同音,便认定这些人是借此讥讽自己的过去,因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于是乎,这些教授们莫名其妙被处斩。河南尉氏县学教谕许元在撰写的祝寿表文中使用了“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句,这两句源自两千年前古文的话,无非是许元掉书袋式的卖弄,全属谄媚的谀辞,然而谁也没有料到, 朱元璋以“法坤”与 “发髻”(剃光头发),“藻饰”与“早失”同音为据,认定是在暗讽皇帝早年当过和尚和诅咒明朝的天下“早失太平 ”,如此努力地向恶意方向歪曲理解,鸡蛋中是可以找出骨头来的,于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许元也被杀掉了事。历史上以巩固皇权为目的的三省制——中书省管政令,门下省掌封驳,尚书省主施行——中书省官和皇帝最亲近,接触最多,权也自然最重。接触最多,权也自然最重。宋代后期,门下省不能执行审核诏令的任务,尚书省官只能平决庶务,不能与闻国政,三省实际上只有一省专权。到元代索性取消门下省,把尚书省的官属六部也归并到中书省。地方则分设行中书省,总揽民政大权。其下的路府州县,分理军民政事。

三省制的实质是把政权一分为三,防止皇权滥用和决策失误。也是一种对皇帝行为的监督和约束。皇帝的诏令照规矩必须经过中书门下,才算合法,所谓“不经凤阁鸾台,何谓之敕 ?” 但是皇帝的意志超然于一切法规之上,不愿受此约束。于是便产生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而朱元璋却要造成绝对的中央集权。通过机构改革,朱元璋从根本上取消了千百年来的相权。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之外,又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和推进庶务,皇权和相权合一,加上军队的指挥权,立法权司法权和赋税加免权以及超法律的任意处分权,人类所能想到所能运用的一切权利,都集中到了朱元璋一人之手,不对任何个人和团体负责。真可谓“无法无天 ”,达到了“礼乐征伐皆出于君”的皇权极峰。

公元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在登基大典进行完毕后,回到宫中,对马皇后说 :“非后德齐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贵忘贫贱哉 !”朱元璋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在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中,马皇后一直和他“忧勤相济”、“备极艰难、赞成大业”。 朱元璋的全部事业中都渗透着马后的心血。 马皇后生于公元1332年,比朱元璋小四岁,安徽宿州人。至正十一年,由其养父郭子兴做主,在军中与朱元璋结为百年之好。别的将领出战,总要掠获些财物向子兴献礼,朱元璋带兵秋毫无犯,即使缴获一些战利品,也尽数分给部下。马氏怕义父不察实情、耿耿于怀,就拿出自己平素的积蓄献给义母,求她向义父调停说情。就这样,朱元璋在这支队伍中的地位才逐渐巩固。

马皇后认为“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 她曾多次提醒告诫元璋 :“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杀人, 则杀亦罕也 。”

朱元璋做皇帝后,经常回忆起早年艰难岁月的经历,把马后“经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 马皇后听说后,诚恳地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朱元璋多次提出要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封赏爵禄,都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 :“爵禄私外家,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前代外戚之覆败,皆由于此。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使得保守足矣。 若非才而官之,恃宠致败, 非妾所愿也 。”史家称明代“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 不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这和马皇后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死,年51岁。病重时,她自知难好,怕连累医生,不肯服药。临终嘱咐元璋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

元璋非常敬重信赖马皇后,对她提出的建议常能认真听取采纳。他曾赞扬马后的见解是至理名言,嘱咐女史官记下,让子孙世代遵守。正因为这样,马皇后才能够在元末明初的政治生活中,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见识和杰出的才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悉 心补救朱元璋政事上的弊病和缺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自古帝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 自然儿孙满堂。 朱元璋也不例外。 其一生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曾孙一辈无法胜数。有鉴于历代太子之争,早在吴元年,即立长子标为世子,建国后,又立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死后改立太子第二子允炆为太孙。诸子中第九子和二十六子早死;第四子燕王朱棣后来起兵靖难,篡了皇位,作了明代第三任皇帝,释为明成祖;其他二十三子都封王建国。诸子在文学上都很有功底,有的文武兼备,勇力过人。诸王中仅以十三子代王和末子伊王无所成就,仗势欺人,经常干一些不法的勾当。朱元璋对诸子期望大,管教严,不姑息。二子秦王多有过失,屡次受到父皇训斥,幸得皇太子多方求解,才免于废黜;死后朱元璋亲自定谥为愍,谥册文说 :“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夫何不良于德,竟(音页)厥身,其谥日愍 。”十子鲁王服金石药以求长生不老,毒发伤目,死后追谥为荒。“愍”和“荒”都带有明显的贬义。 凡皇族出生,概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从生到死,全由政府负担。到洪武二十八年,皇族人口急剧增加,政府财政已无力负担,只好大幅度减低俸禄。到明朝灭亡时,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的直系子孙有十几万人。朱元璋对于道教,很有奇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周颠(原名周显,为人疯颠,故称周颠)和铁冠子。


有周癫仙人诗一首 :
“初见圣主合天基,一时风来一时停。
逐片俱来箍一桶,浩大乾坤正此时。
人君自此安邦定,齐天洪福谢恩驰。
我王感得龙颜喜,大兴佛法当此时 。”

铁冠子姓张名中,好带铁冠,人称铁冠子。好谈祸福,能知未来。当朱元璋出征陈友谅时,他算定南昌解围和大捷的日子,用洞元法祭风,使舟师直达鄱阳湖。

如此神道设教,实以“神仙为征应 ”,给自己上一层神秘的光环,借助国人的敬神畏神心理以收治敬服之效。当天下己定,社稷已固,也就没有必再去装神弄鬼,苦心孤诣了。从此以后,朱元璋对佛 道之事不再张扬朱元璋执法极严,令出必行。洪武末年附都尉欧阳伦出使,贩带私茶违反国法,虽是亲女婿朱元璋还是把他赐死了

朱元璋一生勤勉,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他平均每日要亲自批阅150余件奏章,裁决400多桩案件。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办公,一直到深夜还不能休息。没有特殊嗜好,更谈不上精神的调剂和身心的娱乐。 到晚年的时候,由于对人事的极度不安,朱元璋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皇朝的万年一统,时常喜怒无常,令王公大臣胆战心惊无所适从。经常发高烧,心跳加疾,时常作怪梦幻想到天上神仙宫阙。

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已经71岁了。由于身体的极度衰弱,精神的过分紧张,五月间,竟致一病不起,动弹不得。尽管请尽天下名医,用尽万般药方,皇帝的病情不但略无好转,反而一天一天地恶化下去。 回想这一生:出身穷苦,白手起家而与群雄逐鹿,定鼎天下,为朱氏子孙挣下这份万世不朽的基业,足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儿孙们经过悉心培养,严厉督导,都已长大成人,足以独挡一面,并将这份家业发扬光大,尽可释然无忧;至于这份家业能保几世几代,遥遥冥冥,殆非人测,造化自有安排,虑之无奈;唯有这一生,疑心太大,用法过严,杀气太重,冤孽 太多,这人世间的皇帝可做不了冥司里的阎罗,黄泉路上凄凄惨惨、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唯有祈盼那儿时嬉戏的伙伴们,战时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还有那许许多多死去的冤魂们,原谅我吧!

就这样,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告别了他所手创的帝国,离开了他所热望的继承人和满面笑容的臣民,结束了他一生的恩恩怨怨,了却了许许多多是是非非,忍受了30多天的疾病折磨,朱元璋像他所统治的千千万万平民百姓一样,虽贵为“万岁 ”,仍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法理而寿终正寝了。时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终年71岁。

朱元璋死后,遵照其遗嘱,丧事一切从俭 :“长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 毋至京师 。”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又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功成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Date: 2014-06-13 Fri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