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经济有个定义: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
看不懂是吧?用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就好理解了。
工厂生产出一瓶矿泉水,通过运输和销售,最终到了口渴的人手里,这瓶水就实现了价值。简单地说,经济就是资源配置,但是人类总是在这条路上跑偏:刚开始,人们很谨慎,尽量将资源放对地方,因此经济繁荣,生意兴隆,大家的日子美滋滋。
然而很快人们就得意忘形了,也不在意资源的配置是否发生了错位,结果就是经济出现危机,商店关门大吉,人们互相比谁惨。
没关系,配置错了咱再改,等改好了再犯嘛。于是我们看到的经济形势就成了时好时坏、忽上忽下、连续出现的波。这就是经济周期。
一个经济周期,通常有这么几个阶段:
- 繁荣期
- 危机期
- 再繁荣期
经济周期长期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因此人们遇上危机在所难免。危机的发生,基本逃不开下面两个原因:
- 不是产品太多出了问题
- 就是钱太多出了问题
金融危机中的危险和机会
美国大萧条
场景: 儿子: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烧煤呢? 爸爸:因为爸爸失业了,买不起煤。 儿子:爸爸不是挖煤的吗,会失业? 爸爸:因为煤太多了。
1929年,金融股市大崩盘引发的美国大萧条,最后甚至席卷了全世界。如果不幸穿越到那个年代,你会发现,白天陪你搬砖的有工程师、公司白领、银行行长、中学老师……晚上,敲开你家门的,甚至可能是你的前老板,因为他也没工作了,出门要饭碰巧路过。
这些真的不是传说,还有更悲惨的故事:大街上一个小女孩因为太饿,晕倒了。醒来后,大家劝她回家去吃点东西,她却说:我们家是轮流吃饭的,今天轮到我妹妹了。
大萧条的破坏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美国人民连饭都吃不上。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天大的机会随后砸来,让美国人成功咸鱼翻身。这个机会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打。
当然,二战之所以能打起来,部分原因是美国的国内危机,演变成了全球危机。和一战的情形类似,二战的爆发也产生了大量的武器订单。原本躺在大街上失业的人们,立刻被送进工厂,加班加点赶造飞机大炮冲锋枪。
失业潮没了,产能也不过剩了,无数青壮年们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还有很多人去参军。之后的故事咱都知道,美国抓住机会,成功靠这一场战争登上了“国生巅峰”,一直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到现在也没下来过。
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7月1日,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这本该是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好日子。然而,经历了高速增长的繁荣阶段后,亚洲地区的经济开始进入危机阶段。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在成功搞翻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后,很快就把目标对准了中国香港。
香港不得不采取加息的应对措施,可这招一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结果“咔嚓”一声,香港房地产价格下跌严重。
人们的钱都转去了银行,没人买房子了,因此房价下跌是必然的。居民的财富迅速缩水,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刚贷款买了个小房子,却发现房价“咔嚓”跌了一半,这事搁谁身上都想跳楼。
危急关头,我国中央政府及时出手,帮助香港赢了索罗斯,保住了整座城市的财富。也因为共同经历了这次危机,香港和内地的联系在之后的岁月里更紧密了,这种交流也促进了无数人的发展。
后来,不仅新建了港珠澳大桥,还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
美国次贷危机
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次贷危机里正式宣布破产,彻底结束了其158年的历史。一夜倒塌的雷曼,让近两万名员工失业。除了他们,其他很多公司也开始大裁员了。裁员潮席卷了整个美国,没有收入来源就没钱还贷款,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子被银行收走,中产转眼变破产。
大批量的空房子又刺激了房价进一步下跌,不想还房贷的人更多了。和大萧条一样,美国又一次将危机传染给了全世界。于是随后的几年里,为了消除危机,各国使出了浑身解数。就说咱中国自己,有一个东西就是在次贷危机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高铁。
高铁的广泛建造,首先方便的就是人们的出行。吃货们的幸福就是:
早上还身在北京,中午就能到上海吃小笼包。
人出行方便了,货也一样,于是快递变得出乎意料的快。
有了快递的加持,网购不仅便宜,到货也很及时,还去商店干什么?
这一切又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了淘宝、京东等一个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2012年,天猫在“双十一”的总成交额是191亿元;
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135亿元。
有"砖家"说:“人生啊,就像一场波,最好的方式呢,是在经济周期的高点出生,在低点成年找个工作,这样就能靠着经济复苏的大势,迅猛发展。”
精确生娃毕竟还是蛮有难度的,那再来个俗一点的例子:要是你在2015年前买了北京或上海的几套房,那现在……
反思
一战、大萧条和二战的发生都是因为没发明网购;
次贷危机的真相不是房价暴跌;
金融危机不是绝对的坏事,也可能是社会的崩溃疗法……